今天打開新聞,看到幾則有關香港回歸十週年的特別報導。
晃眼間又看到了2003年時,
張國榮與梅豔芳相繼辭世的畫面。
新聞口白大致上是這樣說的:
對當時的台灣人來說,這是兩個大明星的殞落;
對香港人來說,這卻是對曾經繁華過的,港英時代的一個道別與結束。

這段話喚回我當初的感受,
那年接連地看到張國榮與梅豔芳的消息,
真的也有這些想法。
特別是連梅豔芳也接著走的時候。
看著他們在電視上一直重播的畫面,
只覺得那個繁華至極,甚或糜爛金迷的80-90年代真的過去了。
那個香港真的走了,
變成歷史了。

我不是香港人,但是卻是在香港電影所向披靡的時代裡長大的。
從國小時看的倩女幽魂、賭神系列到周星馳,
族繁不及載。
這大概也是大部分的台灣人與香港最密切的連結之處。
從這些電影裡看見香港、感受香港,或幻構香港。
如今,也從電影裡繼續地看見香港的轉變。

一個小細節,讓我感覺到香港的不同。
雀聖。這部電影,同樣也是香港電影業拿手的賭博題材。
讓人不禁想起過去賭神等用西洋撲克牌為主料的系列。
不過結局的處理卻有些不一樣了。
賭神賭俠賭聖裡,結局大多是快樂地繼續在賭圈裡打混或努力。
似乎理所當然,這是一個可以取得財富名利的版圖,不會有人質疑這是否不正當。
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周星馳與劉德華開心地撲向「師父」。
可是雀聖的結局卻是丟出一個此路不可行的教誨姿態,
就像中國古代的諸多有著瘋狂想像的色情小說。
明明就是貪戀著色情,以色情為實,
最後卻老用個「因果報應」的懲罰性結局來勉強綴補,
告訴讀者這本書的書寫目的只是為了警醒芸芸眾生。
脫不掉禮教的包袱,躲不了政治的查緝和迫害陰影。

香港,
那份理直氣壯的紙醉金迷去哪了?

也許是我太偏妄了。

只是我想起這些電影的片段,
卻忍不住懷念起那個也許油條世故、帶些浮華霸氣的香港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onefie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